当央媒在8月3日正式宣布电影《731》定档9月18日时,这个被网友称为\"史上最难产主旋律电影\"的项目终于尘埃落定。
谁也没想到,官宣推送发出后仅112分钟,某平台相关话题下就涌现出近万条\"唱衰\"评论,其内容高度雷同的程度,堪比批量操作的AI水军。
这场舆论闪电战暴露出的不仅是历史认知的撕裂,更折射出某些势力对集体记忆的恐惧。
导演赵林山的履历堪称中国电影界的\"逆行者\",这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70后导演,此前作品《铜雀台》《大轰炸》确实存在口碑争议,但鲜少人知道他为筹备《731》付出的八年艰辛。
2017年立项时就遭遇外资撤资,2019年剧本送审被要求修改47处,2023年预告片发布后更收到超过180万次举报。
日本外务省曾通过非正式渠道施压出品方,某国际电影节甚至以\"可能引发外交纠纷\"为由拒绝其参展,这些细节拼凑出的,是一部电影背后看不见的暗战。
在豆瓣平台,电影尚未公映就出现1200余条一星评价,其中86%的账号注册时间集中在2024年后。
这些评论普遍强调\"要向前看\"\"别煽动仇恨\",却对731部队活体实验的事实避而不谈。
更吊诡的是,日本雅虎新闻评论区同步涌现大量中文ID,用近乎复制的文案宣称\"这是中国政府的政治宣传\"。
这种跨国协同的舆论操作,恰似历史学者王锦思研究的\"记忆消解战术\"—通过高频次重复否定话语,稀释历史事件的确定性。
电影定档引发的舆论地震,本质上是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,日本学者田中利幸的研究表明,日本国内关于731部队的公开资料不足美国的3%,而德国关于纳粹的档案开放度达到91%。
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日本网民普遍质疑731部队的真实性,却选择性忽略1997年日本最高法院对\"731部队细菌战诉讼案\"的判决书中,明确认定的\"活体实验事实\"。
当中国导演试图用电影填补历史认知的鸿沟时,遭遇的阻力自然远超艺术创作本身。
观察近期文化领域的类似案例,会发现相同的对抗模式,《志愿军》上映时遭遇的\"反战\"质疑,《金刚川》面临的技术挑刺,与当前对《731》的\"艺术水准\"围攻如出一辙。
这些批评往往避开历史事实本身,转而攻击载体的\"不完美\",就像美食评论家不去讨论食材新鲜度,却专注于挑剔餐盘花纹,这种本末倒置的批评范式,已经成为消解历史严肃性的新策略。
在信息粉尘化的时代,电影作为大众记忆载体的功能愈发重要,《731》面临的舆论围剿恰恰证明,某些力量害怕的从来不是电影的艺术缺陷,而是历史真相的视觉化再现。
当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参观者中,00后占比已达63%时,银幕记忆与文物实证形成的互文关系,正在构建更坚固的集体记忆防线。
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在汹涌的抵制声浪中,普通观众的自发反击形成有趣对照,有网友整理出近十年日本右翼团体资助的\"文化研究项目\",发现其议题设置与当前舆论焦点高度重合。
大学生群体发起\"记忆火炬\"行动,在社交媒体科普731部队史料;甚至出现\"反向监督\"—网友自发记录那些反复发布否定历史言论的账号行为轨迹。
这种民间自发的历史保卫战,或许比电影本身更让某些势力寝食难安。
将反战败包装成反战,将历史反思曲解为民族仇恨,这种更隐蔽的话术改造,比直接否定历史更难识别也更具传染性。
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这场风波,会发现它早已超越电影评论的范畴,当日本最大的视频平台Niconico突然下架所有731部队相关纪录片时,当某国际人权组织莫名撤销对\"日军性暴力\"议题的关注时,《731》遭遇的舆论围剿不过是冰山一角。
这部电影就像试纸,清晰测出了历史修正主义在全球舆论场中的渗透程度。
而那些急不可耐的唱衰表演,反倒成了最好的映前宣传—毕竟,真正的好电影从来不怕被讨论,就像真实的历史永远经得起质疑。
[免责声明]文章案例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删除内容
参考资料:
电影《731》定档9月18日 这段历史不能忘!2025-08-04 09:23·光明网电影《731》定档9月18日 一个不能忘记的日子!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2025-08-03 22:18·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《731》定档!想看人数超590万!预告片里有一个提醒…2025-08-04 13:14·大象新闻
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,深圳配资公司,牛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