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
近日,一网友自称“人才引进”入职某县文旅局,孕期长期请假摆烂,工作甩给合同工,丈夫是“市里副处”。这番炫耀,迅速引发公众质疑。
然而,剧情很快反转。当事人迅速注销账号并致歉,称相关内容为“夸张博眼球”。当地核查后,确认其丈夫为红河州某部门工作人员,自称的“副处”身份不实,并依据规定,对当事人编造散布不实信息的行为给予记过处分。一场喧嚣的网络围观,以“博取流量”的闹剧收场。
当事人为吸引眼球、收割流量,可谓无所不用其极。捏造身份、渲染特权、制造对立,刻意挑动公众敏感的神经。其所谓“肆无忌惮摆烂”的炫耀,是精心设计的流量诱饵;“夸张博眼球”的道歉删贴,则是追逐流量失败后的仓皇补救。这种做法,公然挑战信息真实性底线,侵蚀清朗网络空间,更严重损害公职人员形象与社会信任。
近年来,“流量病”危害不容小觑。其典型症候在于扭曲价值导向,语不惊人死不休,助长哗众取宠、弄虚作假之风。更有甚者,扰乱社会认知,炮制虚假对立,激化群体矛盾,事件中,公众对特权和不公的正当关切被恶意利用、消费,就是明证。
舆论不能被虚假信息反复“遛”着走。每一次非理性的围观与发酵,都在无形中成为不良风气的推手。事件尚有不明之处,例如,既然是“紧缺人才免笔试”,为何上岸后又“十分清闲”?真相并不难查,相关部门已成立工作组调查核实,后续应当尽快统一发布官方通报。事件已经过二次、三次发酵,需要快速厘清与处理,不能再三次、四次、五次发酵了。让“唯流量论”的毒瘤无处遁形,一锤锤熄不良风气,再好不过。
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,深圳配资公司,牛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