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吕昊俊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石佳)“补偿款呢?糊弄谁呢!”牧民呼格吉勒图脖颈青筋暴起。“钱就这些,多了给不了!”企业代表情绪激动。前不久,在内蒙古包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,一场因征地赔偿产生的矛盾纠纷,始终僵持不下。
眼看要动手,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嘎拉巴特尔一把攥住呼格吉勒图手腕:“吼破天钱能掉下来?坐下!”转头对企业方:“王总,牧民认理,咱一笔笔捋。”
“‘三叉戟’来得正好!这事评评理,我们信你!”牧民呼格吉勒图一声呼喊,将希望寄托在匆匆赶到的三位老民警身上。
被牧民称为“草原三叉戟”的三位老民警,平均警龄31年。嘎拉巴特尔蒙汉双语精通,高岳是办案专家,王忠有“把石头唠开花”的耐性,他们是包头边境管理支队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“五天,五天内我们给你们解决。”嘎拉巴特尔拍着胸脯承诺。在这片草原工作了半辈子,他们对这里的每一户牧民、每一家企业都了如指掌,当即给双方吃下一颗定心丸。
面对复杂纠纷,“三老”启动“多方联调”模式。此后日夜颠簸600余公里:协调苏木政府、对接测绘公司、与企业拉锯谈判。五天后,当第三方测绘数据摊开时,双方都沉默了。“草原上的牛羊尚知共享水草,咱们更该互相体谅。”高岳的话如春风化雨,最终,企业负责人主动提高补偿标准,牧民也体谅做出让步,双方矛盾在握手间化解。
“等报警再出警,小火早燎原了。”该支队相关负责人点出关键:“三老”流动工作站靠几十年攒下的“脸熟”,主动寻找未爆的“雷”。“我们仨经验足、懂蒙语、牧民信得过。”王忠笑着说,“开上车,带着本儿,跑到牧民家、草场上、矿点边,坐下来耐心唠,拉着政府、企业一起谈,在聊天中解疙瘩。”
“‘三叉戟’老师的办法,就像塞给咱年轻民警的‘经验大礼包’,解渴又管用!”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冯皓田,谈起老哥仨,语气里满是感激。
工作站不仅能化解矛盾,更要传帮带。通过“老将出马”传帮带、“主动服务”排隐患、“多元联动”聚合力、“薪火相传”促传承,该支队已培养20余名青年调解骨干。
“经验包”里装的,不仅是技巧,更是深入骨髓的为民情怀。该工作站成立以来,累计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,群众回访满意率极高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,深圳配资公司,牛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