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更换叶子板2万,换个激光雷达1.3万,换个尾灯1.6万……这车,您修还是不修?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的同时,“买车一时爽,修车愁断肠”的热梗也在坊间流传。
\n
媒体调查发现,相对于市场成熟的传统燃油车,新能源车的售后市场过于单一,核心技术、配件都掌握在车企直营维保中心、4S店及少量授权门店手里,遍布大街小巷的汽修门店往往有心无力。
\n
新能源车维修难、维修贵的背后,是车企对核心技术及零部件的高度垄断。他们的逻辑看似合理:电池安全关乎生命,第三方维修可能引发自燃风险。但车主的质疑更尖锐:“我们买车,买的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?”而更让车主无奈的是,新能源车企售后普遍“只换不修”。这种“暴利维修”模式,让新能源车沦为“买得起、修不起”的奢侈品。
\n
面对困局,政策已开始发力。国家九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提出“丰富维修配件供给”“推动数据合规共享”,但执行仍阻力重重。按照行业内“售后端市场滞后5年”的规律,未来3至5年,新能源汽车将进入“三电”维修高峰期。
\n
新能源车维修困局,本质是技术革命与行业惯性的碰撞。车企若继续以“安全”之名行垄断之实,终将反噬用户体验;而维修市场的开放与规范,不仅关乎行业公平,更是新能源汽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当车主不再为“修车权”焦虑,当技师能安心拿起诊断仪,这场困局才有解。
\n
重庆法治报评论员 思正恪
\n
原标题:新能源车应让人修得起
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,深圳配资公司,牛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