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大家好,应网友需求,今天咱们来聊聊颈动脉斑块这个话题。如今颈动脉斑块发病率居高不下,不仅治疗难度大,还让患者面临头晕、脑供血不足甚至中风的风险,不少朋友都对此忧心忡忡,今天就从中西医原理、中医方药等方面详细说说。
图片
从西医角度看,颈动脉斑块本质是颈动脉壁脂质沉积、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形成的 “血管垃圾”,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吸烟等都是重要诱因。这些因素会损伤颈动脉内皮,让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质趁机沉积,逐渐形成斑块,斑块增大还可能堵塞血管,影响脑部供血,严重时会引发脑梗死。
从中医视角,颈动脉斑块可归为 “痰浊”“瘀血” 范畴。中医认为,人过中年,气血渐衰,或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,导致脾失健运、痰湿内生,痰湿与气血搏结,日久凝瘀阻于颈动脉,便形成了斑块。《灵枢・刺节真邪》中记载:“血脉凝涩,不行其常,故曰留着也。”《丹溪心法》也提到:“痰瘀同源,痰瘀互结,痹阻脉络。” 这都点明了痰瘀互结、脉络阻滞是此类病症的核心病机,也为中医调理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针对颈动脉斑块,我有一个基础用方,除了水蛭(9~15 克)、丹参(15~30 克)、川芎(15~30 克)、白芥子(9~15 克),黄芪(15~30 克)、当归(10~15 克)、葛根(15~30 克)、地龙(9~12 克)、桃仁(9~12 克)、红花(6~10 克),共 10 味。
用药方法为:将上述药材加水浸泡 30 分钟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煮 30 分钟,取药液约 200 毫升;加水再煎 20 分钟,取药液约 200 毫升,两次药液混合,分早晚两次温服,每日 1 剂。
为何这些药能针对颈动脉斑块起效?水蛭、地龙善于破血逐瘀、通络散结,能化解颈动脉内瘀滞的血块与斑块;丹参、川芎、当归、桃仁、红花均为活血养血之品,丹参活血祛瘀、通经止痛,川芎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,当归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,桃仁活血祛瘀、润肠通便,红花活血通经、散瘀止痛,五者合用,既助瘀血消散,又能滋养血管,避免活血伤正;黄芪补气行血,气足则血行通畅,可推动瘀血排出,改善血管动力;葛根能通经活络、升举阳气,帮助改善脑部供血,缓解斑块导致的头晕症状;白芥子温化寒痰、散结通络,针对痰湿凝结的病机,化解斑块形成的痰湿基础。
而这些药对颈椎并无效果,是因为颈椎问题多与经络痹阻、筋骨失养相关,常涉及风寒湿邪侵袭或肝肾亏虚导致的颈椎关节退变、肌肉劳损,治疗需以祛风除湿、补益肝肾、强筋健骨为主。而此方核心在于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结,针对的是血管内的痰瘀问题,与颈椎病变的病机、病位完全不同,因此无法作用于颈椎。
在方剂加减上,若患者头晕明显,可加天麻、钩藤以平肝息风;若伴有胸闷、心悸,可加瓜蒌、薤白以宽胸理气;若血脂偏高,可加山楂、决明子,山楂能消食化积、活血化瘀,决明子可清肝明目、润肠通便,二者合用辅助调节血脂,减少脂质沉积;若有乏力、气短,可加重黄芪用量,并加党参以益气健脾;若斑块质地较硬,可加三棱、莪术以增强破瘀散结之力;若患者怕冷、痰湿偏重,可加桂枝、茯苓以温阳化湿。
最后必须强调,“千人千方” 是中医的核心原则。每个人的体质、病情轻重、伴随症状都不同,比如同样是颈动脉斑块,有人偏血瘀,有人偏痰湿,有人还夹杂气虚、阴虚等情况,用药自然需要调整。上述基础方仅为调理思路参考,不能直接套用。若有颈动脉斑块问题,一定要找专业中医面诊,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,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,才能确保安全有效,切勿自行用方服用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十大证券公司的排名,深圳配资公司,牛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